跳到主要內容
《人類開箱》的主視覺設計

《人類開箱》
Fragile! Human Inside

04-10.04.2025 | 7:30PM – 8:40PM
(Except 07.04.2025)

粵語演出,中英文字幕

大館賽馬會立方及洗衣場石階

備註

  • 演出長約70分鐘
  • 粵語演出,中英文字幕
  • 適合六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 遲到觀眾不得進場
  • 於演出期間觀眾需有少量的走動,建議觀眾穿著輕便衣飾參與,並請自行評估其身體狀況決定是否參與
  • 節目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如有任何爭議,大館保留最終之決定

這是一場關於遷徙、存在與幻象的旅程。紙皮箱不僅是一種包裝,更是一種隱喻——它盛載的不只是物品與記憶,更是人類的欲望與流動狀態。在這個實體與虛擬交錯的時代,居所已不再是磚石築成的建築,而是各種臨時的「載體」——可能是一個紙箱,可能是螢幕中的像素空間,甚至是一場未曾察覺的遊戲。 

我從不打機,卻在這次創作中愛上了虛擬遊戲作為媒介。或許,只有遊戲般的虛構與荒誕,才能映照出這個時代的真實。這場荒誕的「遊戲」沒有固定的劇本,卻充滿無數可能的分支路徑;虛擬世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模糊現實與想像的空間,讓我們暫時跳脫框架,重新思考:這個世界,是否還有別種可能? 

當紙箱成為時代隱喻——訪問梁基爵談《人類開箱》

走進大館,《人類開箱》以紙皮箱構築流動體驗,將觀眾捲入一場裝置藝術、聲影與虛擬遊戲交織的沉浸體驗。創作核心的紙箱意象,始於媒體藝術家梁基爵對空間的探索:「最初起點是回應大館建築。」隨著創作深化,他發現這種脆弱物料意外映照當代人的生存狀態:「紙箱不僅是包裝物,更是裝載記憶的容器,流動遷徙的符號——它不堅固,卻承載慾望與情懷。」 

在拆解紙箱符號的過程中,梁基爵逐漸觸及數位時代的隱喻維度,紙箱讓他聯想到像素(pixel),它無限重組的特性,恰似虛擬世界不斷變化的運行邏輯,促使他引入從未涉獵的遊戲媒介,在作品建構出打破物理法則的虛擬空間。這位自稱「從不打機」的藝術家坦言,虛擬遊戲的荒誕性更能逼近現實世界的不可理喻:「譬如遊戲角色能反重力地漂浮、死亡重生,這些皆脫離common sense。」 

《人類開箱》的遊戲敘事暗藏對「家」與「歸宿」的探問,觸及更深層的時代癥結。梁基爵認為觀眾可代入角色,或抽離為旁觀者,見證數位角色永恆的追尋狀態。「這種不斷『尋找什麼』的狀態,或許正是當今的縮影。」他像是試圖以遊戲,撕開現實的縫隙:「幻想世界可能不止是這樣,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對照過往牽涉機械裝置的創作,梁基爵認為此次轉向很可能源於雙重覺悟:近年他的生活愈發流動,與家人相聚依賴電子螢幕,同時他意識到物質創造的耗損性——機械硬件迅速過時,終將成廢棄物,「現時不想牽涉太多物質性的東西,或與年紀漸長有關。」他如是道。虛擬世界不需要實體物料,卻能承載龐大想像。 

藝術及音樂總監、裝置及程式設計、現場演出:

  • 梁基爵 

互動及流動影像設計:

  • 梁琬琪
  • 葉文華
  • 侯嘉琪

佈景及空間設計:

  • 張正和* 

燈光設計:

  • 馮海林* 

音響設計:

  • 黄嘉俊

監製:

  • 黃嘉淇 

製作經理: 

  • 鄭慧瑩

現場演出:

  • 鄭美君 

助理燈光設計:

  • 趙家豪 

服裝設計:

  • 張小美

*承蒙香港演藝學院允許參與是次製作

梁基爵

藝術及音樂總監、裝置及程式設計、現場演出

梁基爵的照片

跨媒體藝術家梁基爵一直以多重身份活躍於香港樂壇和藝術界,音樂作品曾於亞洲作曲家聯盟青年作曲家大賽、金帆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金馬獎、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及多個音樂獎中獲提名及獎項;並於2023榮獲藝術家年獎(媒體藝術界別)。 

近年專注媒體藝術創作,探索呈現聲音的可能性,並獲不同博物館和藝文機構委託創作,當中包括香港藝術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 博物館、東九文化中心、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等。裝置作品分別展出於奧地利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澳洲阿德萊德 OzAsia Festival、雅典數碼藝術節、法國EXIT數碼電子藝術節、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台灣科技藝術展示會等;2017年獲澳洲委約大型戶外聲音裝置「家」;聲音裝置作品「忐忑」更獲得英國著名媒體藝術獎項 Lumen Prize 3D/Interactive Award 。2022 獲香港故宮博物館委約創作大型聲音裝置「慶」。 

自2011年起,開始探索有關媒體藝術演出形式上的不同可能,創作多個革新的媒體藝術作品,將劇場空間、媒體裝置、視覺藝術和沉浸式聲音效果混合於現場表演中,當中包括由 M+ 博物館委約作品「18種發聲或失聲的方法」、香港演藝學院委約作品「息在零地」、與國際導演蔡明亮合作《一零》、以歷史建築作為表演場地的場域特定作品《籠裏的18種風景》和以泳池作表演場地的《急救箱與許願池》。除藝術創作以外,近年亦積極推動香港藝術與科技發展,成立跨界別製作公司 Machine & Art NOW ,於 2021 年主辦了混種藝術企劃「活人電機」和 今年正在進行的「The Missing Link 」《連繫不明》科技藝術企劃。 

梁琬琪

互動與流動影像設計

梁琬琪的照片

梁琬琪是一位專注於遊戲引擎模擬和即時串流工具的教育者和技術美術師。她現任倫敦藝術大學(UAL) 創意科技與設計講師,並於 2024 年在Antikythera的Cognitive Infrastructures Studio研究員,該研究由伯格魯恩研究院 (Berggruen Institute) 資助。她同時也是 Off World Live 的成員,這是一個為 Unreal Engine 創作者服務的工程與研究團隊。她曾任建築聯盟學院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VS Unit 5 Xalon 的課程主管。 

她的作品曾於 Epic Games Innovation Lab、Ars Electronica、W1 Curates、CIVA Festival、DAE Research Festival、PAF Olomouc、TICK TACK 和 BSMNT Gallery 展出,並被 Dazed、TANK Magazine、DIS、SHOWStudio、Art Asia Pacific、COEVAL Magazine 和 AQNB 報導。 

與 Daniel Felstead 合作期間,她創作了三部由 DIS 委託的短片(《The Metaverse In Janky Capitalism》《Literally No Place》《Always On My Mind》),探討元宇宙、人工智能和 Neuralink 的神話、意識形態及現實。她也經常與 dmstfctn 合作,為 Serpentine Arts Technologies 和位於博洛尼亞 Tecnopolo 的 Leonardo 超級計算機開發模擬項目。她目前正研究生物神經網絡以及遊戲引擎中的多智能體模擬系統,並有兩篇論文即將發表於 MIT Antikythera Journal。

葉文華

互動與流動影像設計

葉文華的照片

葉文華(小强)是一位多媒體藝術家和創作人。2002 年,他從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畢業,成為該院首屆畢業生。在學期間,他獲得獎學金前往紐約大學深造 3D 動畫及視覺特效。 

他的劇場作品於2000年獲邀到台北位於牯嶺街小劇場舉行的放風藝術節上演出。此外,他亦曾被ifva及 Para site 等委托展出其媒體藝術創作。過去十年,他曾與多位本地演藝、媒體藝術及視覺藝術家合作,包括陳炳釗、鲍藹倫、梁基爵、伍韶勁、林欣傑、蔡世豪、林東鵬及徐世琪等。 

目前,他是蘇杭街十號有限公司的合夥人,其客戶涵蓋海內外的博物館、主題公園以至時尚品牌。他同時為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擔任客席講師。

侯嘉琪

互動與流動影像設計

侯嘉琪的照片

2022年畢業於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作為年青新媒體藝術家,專注於3D和沉浸式互動創作。受於AR Lab的學習經歷啟發,她熱衷於探索藝術與新科技所拼發的可能性。 

獲選香港藝術發展局第一屆「藝術科技人才駐場計劃」,於2025年公開發表個人虛擬實境作品《此致 我的恐懼》。她渴望通過作品讓人看見「他者眼中的世界」。於理解和共感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和認知。人總因不被理解而痛苦,而僅是被看見,便足以緩解人之間的隔閡。 

張正和

佈景及空間設計 

張正和的照片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藝術學士學位,主修舞台及服裝設計。舞台作品包括香港話劇團《大狀王》、《五月的梅子》;香港中樂團 x 香港話劇團《封神外傳》;香港舞蹈團 x 結界達人聯合演出《粵語流行歌舞劇 Electric Girl(重演)》;香港芭蕾舞團 x 香港演藝學院《芭蕾進化輪》;香港演藝學院《藍。房間》、《蝦碌戲班》、《記憶之書1.0》;澳門舞蹈學院《海上花》;A2《火鳳燎源》;無極劇團《圓靈意象》、第十二界澳門藝術節《例外與常規》;香港音樂劇藝術學院《喬「樂」無窮咖啡館》、《睡衣遊戲》;國際綜藝合家歡《愛麗斯通識事件簿》、《淘寶俏冤家》、《魔力時計》、《我的月亮故事》及《鄰居,你好嗎?》;小龍鳳《愛未》及《曾經發生,一些相似的事情》;香港芭蕾舞學會《極地快車》;劇場工作室《愛上愛上誰的新娘》(重演);ie Studio《赤色。藍房間》;結界達人《Zu & Pi - 如果你有頃刻風景》、《麻甩 J + 露出太平山》、《好時光》;春天舞台《南海十三郎》(重演);任白慈善基金《蝶影紅梨記》擔任助理舞台設計;桃花源粵劇工作舍《拜將臺》2015、2017、2018版本,《春夭.生死相許蝴蝶夢》、《春夭.生死相許蝴蝶夢(捌拾大版)》。 

馮海林

燈光設計 

馮海林的照片

馮海林現職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科藝製作系主任。他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燈光設計專業,獲得學士學位,並在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完成碩士學位課程。 

馮氏著重以跨媒體設計方式,在創作中探索媒體藝術和表演藝術的關係,利用創新技術創造沉浸式體驗。馮氏主要劇場作品包括與梁基爵合作《仍…息在零地》和《再18種發聲與失聲方法》,並與林奕華合作《寶玉,你好》和《三個人的一一:NJ的熱海旅行》。 

黃嘉俊

音響設計 

黃嘉俊的照片

黄嘉俊畢業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觀塘分校,主修數碼音樂及聲效科藝,現為 miso tech 音響工程師。 
黄氏曾為本港及海外多個表演團體作音響設計及現場混音,並曾參與多個音樂節及製作,當中包括wow and flutter 本地薑音樂節、meanwhile音樂節、達明一派演唱會《re:play》、陳蕾演唱會2024《念》、張雅麗《跣》LI(N)ES、梁基爵《 人類協奏曲 A Human Concerto 》、港樂 × 港芭聯合呈獻《布蘭詩歌》等。 

鄭美君

現場演出

鄭美君的照片

以一級榮譽及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士及碩士學位課程,並獲多項獎學金。 

活躍於各種表演形式,包括獨奏、室樂、管弦樂、歌劇、多媒體等。流行音樂方面,曾合作藝人包括王苑之、陳蕾、岑寧兒等。2014 年擔任英國賀飛雪.謝克特舞團《怒滾狂舞》首位錄用女鼓手, 並於新視野藝術節作多媒體演出。2019 年獲選為由英國敲擊樂二重奏Maraca2 所帶領的「世界敲擊樂團 2019」音樂家之一,並隨團於歐洲巡演,同年獲邀以獨奏家身份與沙田交響樂團演奏敲擊樂協奏曲《Frozen in Time》。2020 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新苗資助」,舉辦跨媒體個人獨奏會《Metamorphosis — Emily Cheng Multimedia Percussion Recital》。近年參與梁基爵作品有《18 種/再18種發聲與失聲的方法》、《九重奏》、台中NTT Arts Nova《仍・・・息在零地》;新視野藝術節2022梁基爵x黃俊達作品《HACK》。鄭氏現為多個專業樂團擔任自由身樂手,包括香港管弦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及香港城市室樂團等。現為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音樂課程敲擊樂導師之一。 

趙家豪

助理燈光設計 

趙家豪的照片

2023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專修燈光設計。活躍於不同類型演出之燈光設計及燈光編程,近期參與燈光設計作品包括西九文化區主辦《自由空間耳震盪》、《自由空間樂團:再現黃色魔力樂團》、香港藝術節主辦《爵士快車》等等。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回頁首